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马鞍山KTV招聘网 > 马鞍山热点资讯 > 马鞍山励志/美文 >  桂萼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派王阳明到广西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

桂萼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派王阳明到广西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

2022-06-30 00:52:58 发布 浏览 982 次

桂萼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派王阳明到广西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趁安南国局势大乱时把安南重新并入明帝国版图。

实际上,早在1480年黎氏王族窝里斗得最凶时,明帝国第七任帝朱见深(明宪宗)的西厂领导人汪直就怂恿朱见深收服安南。全体政府官员都强烈反对,他们的论调是朱棣的顶级大学士解缙早就说过的:“交趾就是个不安分的恶棍,和他保持关系的最佳方式是承认它作为国家的存在,让它按时进贡即可。它那地方的地理情况没有设置郡县的条件,把它纳入版图只是平添烦恼。”

朱见深不是雄图大略的君主,所以他唯一一次拒绝了汪直的请求。此后明帝国对安南的态度,解缙的那番话始终是基调。但对有些雄心壮志,并了解帝国历史的人来说,安南始终是他们心上的一个痛点。

桂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桂萼不但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而且还有犀利的政治眼光。他认为莫登庸打内战至少要打上三五年。这三五年间,中国军队完全可以先帮黎氏打垮莫登庸,最后再消灭黎氏。

桂萼大概和朱厚熜提过这个计划,但朱厚熜一口就否决了。打仗需要钱,而现在中央政府没钱。这从王阳明在江西南部剿匪时,官员们竞相上奏章盛赞王阳明就能看出,很多奏章都重点指出,王阳明的功绩不仅仅剿灭了多年的匪患,还因为他只花了很少的钱。

桂萼虽然遇到挫折,却没有放弃这一想法。他后来强烈建议起用王阳明,无非是想让王阳明平定广西匪患后乘追击残匪之机南下,收服安南。杨一清看透了桂萼的想法,同时也确信王阳明不可能执行桂萼的计划。很简单,王阳明是个极能审时度势的人,绝不会打没有把握的仗。一旦真的进入安南战场,王阳明没有必赢的把握,到那时,本来就受到多人非难的王阳明,肯定成为众人的靶子。王阳明不会做这种蠢事。

桂萼认为自己的权威会对王阳明产生影响,所以他让朱厚熜在1527年农历六月下旬再向王阳明发出旨意:必须立即启程去广西!

王阳明接到圣旨后,无可奈何地叹气。他转身对弟子们说:“看来广西是非去不可了,不过你们看我的身体,还有活着回来的机会吗?”

弟子们的鼻子一酸。王阳明开始剧烈地咳嗽,整个伯爵府的一草一木都能感受到那来自他肺中的疼痛。

走在成圣的路上

王阳明在1527年农历七月初接到中央政府要他去广西的圣旨,直到十一月二十才到达广西梧州,险些走了五个月。从浙江余姚到广西梧州在有路可走的情况下,距离大概是1600公里,一天即使走二十公里,三个月也足够了。王阳明走得这样慢,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当他离开浙江余姚时随身带着一位医生,他当时已不能骑马,只能坐轿,他在这段时期给弟子们的信中经常提到他患了可怕的痢疾,厕所成了他待的时间最长的场所之一;第二,他在沿途各地都做了停留,和他的弟子们聚会讲学;第三,多年对他不公正的风风雨雨消磨了他的斗志,他已不可能拥有当年去江西南部剿匪时的朝气,急如星火地上路。

他离开余姚前,发生了王阳明心学史上最光彩夺目也是最后的一幕:四句教的解析。“四句教”全文如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两位弟子各持己见,王阳明详细地向他们做了解析。

很多王阳明心学研究者都认为“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继“致良知”后的又一次升华,不过我们不必看王阳明的解析,只在这二十八个字上望文生义,就可以发现,它可能仅仅是王阳明致良知的一个程式,也就是面对一件事时如何“致良知”。用一种不客气的话来说,“四句教”被后来王阳明心学的服膺者们极不明智地夸大了。

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明下。假设我们坐在天空下,只是没有目的地望着天空,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是“无善无恶”的。但当天空一颗陨石正坠向一个熟睡的人时,我们的心马上就会动起来,这是“意之动”。我们的心动起来会产生两种“意”,一种是善意,一种是恶意,所以这时就有了“善恶”,善意是,及时提醒那个即将被砸的人,恶意是,看热闹。这两种“意”,是善是恶,我们是如何区分的呢?我们凭什么说看热闹那个意就是恶的,提醒那个意就是善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能知善知恶。那么,我们下面要做的事就是“为善去恶”,如果只是知道善意和恶意,却不去行动,那也不是致良知。所以,我们必须提醒那个睡觉的倒霉鬼,有石头要砸你,赶紧起来。这就是“格物”,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炼心”,它炼的就是我们那颗慈悲的心。我们要经常实践自己的善意来炼心,把自己的心炼成仁者的心。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成为伟大的人,因为孟子说了,仁者无敌。

“四句教”解析在王阳明心学史上被称为“天泉证道”。王阳明一生中共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就是这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实际上,三次证道都是在加强它心学的“良知”宗旨,异曲同工,根本谈不上是飞跃或者是变道,尤其是“四句教”只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补充。

王阳明这次去广西可以看成是他对自己心学的一次检阅和对往事的回首。1527年农历九月中旬,他抵达钱塘江,拖着病体游览了吴山、月岩、严滩。在游览浙江桐庐县南十五公里的钓台时,他感慨万千。钓台位于富春江畔,东汉初期,大能人严子陵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关系密切。刘秀请他辅佐自己,但严子陵婉言谢绝,隐居富春江畔以钓鱼为乐,这就是钓台的来历。

七年前,王阳明押解朱宸濠和他的余党路过钓台时,非常想游览此地,可当时的局势紧张,他没有时间。七年后他如愿以偿来到钓台,想到严子陵的高士之风,又想到刘秀对严子陵的体谅,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当今圣上对他这个病夫的态度。他写诗道:“滔滔良自伤,果哉未难己。”

不过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据王阳明自己说他当时患有严重的肺病、痢疾,还有足疾,可他还到处游玩。他年轻时求仙访道,甚至还设想通过导引术使自己长生不老。可他不但没有长生不老,反而大半辈子都处在病患之中。在他游览当时以道士闻名的浙江常山时,对道家的强身健体思想表现出了极大的质疑。他在《长生》中写道:“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我们一定要特别关注这首诗,因为他是王阳明在人间的最后时刻对道家养生术的体验式总结,同时他还暗示了我们很多事情。

王阳明大半生都信奉道家思想和养生术,他后来和道家只是在思想层面划清界线,王阳明一生中有很多道家朋友,而占绝大多数的是锻炼外丹的道教术士。据史料记载,王阳明在发配龙场之前就已经在服用这群道士给他的丹药和谨遵他们给的药方。比如有一个药方就是少量的砒霜,王阳明一直在服用,目的是治疗他的肺病。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