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释迦牟尼佛为观世音菩萨宣说瞻礼地藏菩萨像
.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释迦牟尼佛为观世音菩萨宣说瞻礼地藏菩萨像或持诵地藏菩萨名号所获得的广大不可思议功德利益。
.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释迦牟尼佛再次摩地藏菩萨顶,以诸众生咐嘱令度。次为虚空藏菩萨说见地藏像、闻地藏经可得二十八种利益。
历代对《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注疏比较简单,这与该经主要以叙事为主,较少涉及抽象义理有一定的关联。主要的注疏有:
. 宋代常谨集《地藏菩萨像灵验记》一卷,书中收录了梁至宋代有关地藏菩萨的三十二种灵验事迹。
. 《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文》一卷,清代灵耀定文,门人岳玄排出,对本经的内容依其先后次序作了细致的排列。
. 《地藏本愿经科注》六卷,清代灵耀撰,对本经的经文分段、分句加以注解。
. 《地藏本愿经论贯》一卷,清代灵耀撰,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依天台智者大师释经方轨,先明五重玄义:(一)释名。本经以不思议人法为名,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并解释地藏的含义及其大愿的内容;(二)辨体。本经以不思议性识(第八阿赖耶识)为体;(三)明宗。本经以地藏菩萨不思议行愿为宗;(四)论用。本经以地藏菩萨不思议方便为用;(五)判教相。本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具足无上妙味。第二部分,总示观法。第三部分,别解经文,对本经的每一品均做了简要提示。上述灵耀所著三种章疏均刊于《卍续藏》第三十五册。
. 《地藏菩萨经开蒙》三卷,清代释品耀集。
. 《地藏菩萨本愿经演孝疏》,清代释知性作。
近现代以来,开始出现白话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解释。较早的一部由民国胡维铨演述,弘一法师鉴定。演述者强调此经以因果报应来改良人心,解释的目的在于,一者使读者对经文意义充分明了;二者以警恶劝善、离苦得乐为原则;三者使用开导的方法,使阅者起信。其行文为每段经文后分为解读经文、诠释经义两段。由于此白话解释通俗易解,至今仍在流行。
教界对《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讲解也很多。如太虚大师曾在上海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开题》(附大科),宣化上人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等等。较新的著作则有顾净缘、吴信如的《地藏经法研究》,将地藏信仰与密教法门相结合加以阐释。
近年来学界对《地藏经》与地藏信仰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除散见于各类学术期刊的文章以外,学术专著有张总《地藏信仰研究》,该书从文本、造像的角度,对历史上与地藏信仰有关的史料与遗迹进行了全面的考证与研究。四川大学尹富博士的论文《中国地藏信仰研究》,则对中国历史上地藏信仰的源流与发展做了梳理,探讨了知识精英、一般民众以及文化选择在地藏信仰中国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对《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本身的译注主要有台湾出版的陈利权、伍玲玲释译《地藏本愿经外二部》,该书首先对经文中的佛教关键词加以阐释,接下来是对经文的白话翻译,并附有对《地藏经》文本及思想的简要介绍。本书在译注与撰写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该书的体例与相关内容。
二 地藏菩萨与地藏信仰
地藏,梵名K?itigarbha,音译作乞叉底檗婆。关于地藏之名,《地藏十轮经》卷一解释说是因为此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关于地藏之义,《大方广十轮经》卷一以其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宝藏),《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又以地中之伏藏喻显“如来藏”。简而言之,地藏是受释迦佛的嘱托,于释迦佛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前的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众生始愿成佛之菩萨。在中国佛教界,地藏被视为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普贤、观音并列,被称作“大愿地藏”。